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人生如四季,中年恰似深秋。当青春的潮水退去,当理想的光晕渐暗,我们终于在现实的褶皱里读懂:那些年少时背诵的诗句,原是先人用半生跌宕写就的预言。
图片
《辞职自遣》明·刘伯温买条黄牛学种田,结间茅屋傍林泉。
因思老去无多日,且向山中过几年。
为吏为官皆是梦,能诗能酒总神仙。
世间万事都增价,老了文章不值钱。
刘伯温:庙堂与田园间的摆渡人
刘伯温(1311-1375),字伯温,元末明初政治家、文学家。他年少成名,23岁中进士,却因元末乱世辗转沉浮,50岁方遇明主朱元璋。这位“大器晚成”的谋臣,亲历了从庙堂到江湖的剧烈转折,晚年辞官归隐,诗风渐趋超然。此诗作于洪武四年(1371年),时年59岁的他彻底告别官场,以“买牛种田”的决绝姿态,完成对权力游戏的终极解构。
从“为吏为官”到“能诗能酒”:一场迟来的觉醒
刘伯温的归隐,并非简单的避世。他曾亲历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(如胡惟庸案),目睹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的残酷现实。诗中“为吏为官皆是梦”的喟叹,实为对权力幻象的清醒认知;而“能诗能酒总神仙”的洒脱,则是对生命本质的重新定义。年少时读此诗,只见“种田”“林泉”的闲适;中年再读,方知字缝里渗出的,是看透世事后的苍凉与自嘲。
图片
《西江月·世事短如春梦》宋·朱敦儒世事短如春梦,人情薄似秋云。不须计较苦劳心。万事原来有命。
幸遇三杯酒好,况逢一朵花新。片时欢笑且相亲。明日阴晴未定。
朱敦儒:南渡士人的精神漂泊
朱敦儒,北宋末年“洛中八俊”之一,早年以“诗万首,酒千觞”的狂放闻名。靖康之变后,他目睹汴京沦陷,南渡后陷入“几曾着眼看侯王”的孤傲。此词作于绍兴十六年(1146年),时年60岁的他已辞去兵部郎中之职,退居嘉禾。词中“世事短如春梦”的喟叹,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,而是亲历过“万姓疮痍”后的觉醒。
从“诗酒风流”到“片时欢笑”:一场清醒的沉醉
朱敦儒的词,常被误读为“及时行乐”的洒脱。实则,他以“三杯酒好”“一朵花新”的短暂欢愉,反衬出“明日阴晴未定”的宿命感。年少时读此词,只见“诗酒风流”的表象;中年再读,方知字缝里渗出的,是对时代无常的深刻洞察。当我们学会在“片时欢笑”的醉意里,与“萍飘泊”的宿命对坐,方知真正的清醒,不在痛斥黑暗,而在点燃心灯。
图片
《醉落魄·分携如昨》宋·苏轼分携如昨。人生到处萍飘泊。偶然相聚还离索。尊前一笑休辞却。
天涯同是伤沦落。故山犹负平生约。西望峨嵋,长羡归飞鹤。
苏轼:贬谪路上的孤星
苏轼,北宋文坛巨匠,半生颠沛于“乌台诗案”后的贬谪之路。他以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闻名,却在《醉落魄》中露出罕见的脆弱。此词作于元祐六年(1091年),时年54岁的他正经历第四次贬谪,从翰林学士知制诰被贬至颍州。词中“分携如昨”的喟叹,实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刻体悟。
从“天涯同是伤沦落”到“西望峨嵋”:一场精神的还乡
苏轼的词,常被解读为“超然物外”的洒脱。实则,他以“偶然相聚还离索”的无奈,反衬出“故山犹负平生约”的遗憾。年少时读此词,只见“诗酒风流”的表象;中年再读,方知字缝里渗出的,是对故土与理想的永恒追寻。当我们学会在“尊前一笑”的醉意里,与“萍飘泊”的宿命对坐,方知真正的清醒,不在逃避现实,而在直面内心。
图片
《虞美人·听雨》宋·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,红烛昏罗帐。壮年听雨客舟中,江阔云低,断雁叫西风。
而今听雨僧庐下,鬓已星星也。悲欢离合总无情,一任阶前,点滴到天明。
蒋捷:宋末的孤舟蓑笠
蒋捷,南宋末年“宋末四大家”之一,目睹过临安城的繁华,也亲历了崖山海战的悲怆。宋亡后,他隐居竹山,以“竹山先生”之名守住汉文化的薪火。此词约作于元初(1276年后),时年40岁左右的他,以“三场雨”为线索,勾勒出从繁华到覆灭的精神轨迹。
从“歌楼”到“僧庐”:一场生命的雨
蒋捷的词,常被误读为“悲秋伤春”的哀婉。实则,他以“少年听雨”的欢愉、“壮年听雨”的漂泊、“而今听雨”的孤寂,完成对生命的三重解构。年少时读此词,只见“歌楼”“客舟”的漂泊;中年再读,方知字缝里渗出的,是对时代无常的深刻反思。当我们学会在“点滴到天明”的被动中,与“江阔云低”的宿命对坐,方知真正的清醒,不在抗拒命运,而在接纳无常。
图片
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宋·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辛弃疾:铁马冰河的孤独守望者
辛弃疾,南宋“词中之龙”,22岁率众起义归宋,半生却困于“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”的无奈。此词作于淳熙八年(1181年),时年41岁的他正经历第三次罢官,从江西提点刑狱被贬至带湖闲居。词中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的喟叹,实为对青春矫饰的清醒认知;而“而今识尽愁滋味”的沉默,则是对中年困局的深刻体悟。
从“强说愁”到“天凉好个秋”:一场与宿命的和解
辛弃疾的词,常被解读为“壮志未酬”的悲愤。实则,他以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矫饰,反衬出“欲说还休”的钝痛。年少时读此词,只见“层楼”“强说愁”的矫情;中年再读,方知字缝里渗出的,是对时代与自我的双重反思。当我们学会在“天凉好个秋”的被动中,与“识尽愁滋味”的宿命对坐,方知真正的清醒,不在痛斥黑暗,而在点燃心灯。
结语:在古人的诗行里,照见自己的中年无论是刘伯温的“老了文章不值钱”,朱敦儒的“片时欢笑且相亲”,苏轼的“天涯同是伤沦落”,蒋捷的“悲欢离合总无情”,还是辛弃疾的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,这些诗句皆如一剂清醒散,提醒我们:中年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与自我和解的起点。当我们学会在“能诗能酒”的醉意里,与“萍飘泊”的宿命对坐,方知真正的自由,不在逃避现实,而在直面内心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